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修复材料及其原料组合物、制备方法、应用。该原料组合物包括黄孢原毛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urdsall)菌液和生物质载体;所述生物质载体为含有木质素的生物质载体;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的OD值为1.5‑2.5;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的体积mL和所述生物质载体的质量g之比为(0.5‑1.5):10。本发明的生物修复材料利用黄孢原毛革菌和生物质载体构建得到,克服了修复石油工业粽地过程中采用物理、化学修复所引起的二次污染,提高了生物修复的效率;能够对洋面溢油污染起到阻挡溢油扩散的作用,在短时间内分割溢油油膜的基础上,降解污染物质。
1.一种生物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下述步骤:将生物修复材料的原料组合物混合,在培育至菌丝体在生物质载体表面覆盖率>90%;
所述生物修复材料的原料组合物,其由黄孢原毛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Burdsall)菌液和生物质载体组成;
所述培育的条件为:取液态培养基A喷施于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与所述生物质载体的混合物中,光照条件下,24℃-31℃培养10天,期间通过添加液态培养基A使所述混合物的湿度维持在30%;
所述液态培养基A的配制方法如下:将KH2PO4、MgSO4·7H2O和液态马铃薯培养基按照3g/L KH2PO4、1.5g/L MgSO4·7H2O和10mg/L的液态马铃薯培养基粉末的浓度混合即可,余量为水;
(1)所述生物质载体为采用下述方法制得:将玉米秸杆干燥后粉碎并混入稻谷壳,120℃灭菌20分钟待用,农作物混合物中加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保持其湿度维持在30%-40%即可;
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的OD值为1.5-2.0;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中含有菌丝球,所述菌丝球的直径为0.5-1.5cm;
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的体积mL和所述生物质载体的质量g之比为(1-1.2):10;
(2)所述黄孢原毛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urdsall)菌液采用下述方法制得:将黄孢原毛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urdsall)的孢子接种于液态马铃薯培养基,经培育,即得;所述培育为在摇床中进行培育;所述摇床的速度为120rpm,37℃振荡48小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黄孢原毛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urdsall)为购自北纳生物公司的黄孢原毛革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黄孢原毛革菌的孢子采用下述方法制得,将黄孢原毛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urdsall)接种于固态培养基,经培育,即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培养基为马铃薯固态培养基;
和/或,所述黄孢原毛革菌的孢子的制备方法中,所述培育的条件为:光照条件下,培育3-4天;
和/或,所述液态培养基为购自Solarbio公司的型号为P9240液态马铃薯培养基。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培养基为购自Solarbio公司的型号为P8931马铃薯固态培养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菌丝球的直径为0.8-1.2cm。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物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菌丝球的直径为1cm。
8.一种生物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其采用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生物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得。
9.一种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修复材料在石油工业棕地的修复中作为石油降解剂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修复材料及其原料组合物、制备方法、应用。
背景技术
[0002]石油作为世界重要能源之一,其需求量随经济发展居高不下。伴随石油使用量的飞速增加,海上石油开采、提炼、运输、装卸及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溢油污染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近年来海上溢油事件频发,在洋流、潮汐、风浪的作用下,溢油不仅污染海洋也向海岸带漂移,对滩涂造成污染。石油污染的治理与修复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0003]溢油污染的过程主要有扩散和漂移、蒸发(挥发)、溶解、乳化、吸附沉降、光氧化和微生物降解等行为,迁移转化过程受到周围海洋环境因素的影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会受到改变,对海洋环境生态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迅速扩展的溢油油膜大面积覆盖海面,阻碍大气和海水之间的气体交换,长此以往将对海洋生物及鸟类造成致命影响。
[0004]石油及石油产品主要是由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烃类组成的混合物,其中石油芳香烃中又以多环芳烃(PAHs)、苯的同系物和各种高分子量、难降解、有毒物质为主。这些污染物大多在环境中非常稳定、滞留时间很长,同时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属于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构成很大的危害。
[0005]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降解或消除途径主要包括挥发、光氧化、化学氧化、生物吸附及微生物降解等。传统的处置方法主要以物理化学法为主,不但收效甚微,而且还会造成二次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石油污染物降解为无毒稳定的产物,如水、二氧化碳及一些无机物等,具有经济效益高、环境友好、作用效果明显等优点。多环芳烃生物修复技术是国际研究重点之一。
[0006]通常,被多环芳烃污染的水体中存在大量可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国内外研究者进行了大量降解生物的筛选工作。但这些嗜油微生物生存条件严苛,多数适合在特定的稳定的环境下生存,利用微生物降解方法中大部分专利及文献研究及筛选高效降解菌种,但大多降解率不高,降解周期长,运行成本高。
[0007]因此,提供一种石油降解效率高、降解周期短、降解成本低的石油降解方法及材料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微生物降解石油效率低、经济不节约的缺陷,而提供了一种生物修复材料及其原料组合物、制备方法、应用。本发明的生物修复材料利用黄孢原毛革菌和生物质载体构建得到,克服了修复石油工业粽地过程中采用物理、化学修复所引起的二次污染,提高了生物修复的效率,并且该生物修复材料具有可塑性,可重复再利用;能够对洋面溢油污染起到阻挡溢油扩散的作用,在短时间内分割溢油油膜的基础上,降解污染物质。
[0009]发明人发现,目前通过微生物降解的方式来解决海洋溢油污染时,大多数均为利用菌体直接降解,然而,由于菌体没有可持续支持活性的营养物质,在恶劣环境中难以生存,其降解率不高,难以持续、有效地实现石油降解。基于此,发明人利用黄孢原毛革菌和生物质载体构建得到一种生物修复材料,该生物修复材料对洋面溢油污染能起到阻挡溢油扩散的作用,石油污染物去除率≥70%,能够有效降解污染物质。
[0010]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修复材料的原料组合物,其包括黄孢原毛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urdsall)菌液和生物质载体;
[0011]所述生物质载体为含有木质素的生物质载体;
[0012]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的OD值为1.5-2.5;
[0013]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的体积mL和所述生物质载体的质量g之比为(0.5-1.5):10。
[0014]本发明中,所述黄孢原毛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urdsall)可为本领域常规的黄孢原毛革菌,例如购自北纳生物公司的黄孢原毛革菌。
[0015]本发明中,所述黄孢原毛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urdsall)菌液可采用本领域常规的方法制得,例如:将黄孢原毛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Burdsall)的孢子接种于液态培养基,经培育,即得。
[0016]其中,所述黄孢原毛革菌的孢子可按本领域常规的培育方法制得,例如,将黄孢原毛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urdsall)接种于固态培养基,经培育,即得。
[0017]所述固态培养基可为本领域常规的培养黄孢原毛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 Burdsall)的固态培养基,例如马铃薯固态培养基。
[0018]所述马铃薯固态培养基可为本领域常规的马铃薯固态培养基,例如购自Solarbio公司的型号为P8931马铃薯固态培养基。
[0019]所述黄孢原毛革菌的孢子的培育方法中,所述培育条件优选为:光照条件下,培育3-4天。
[0020]其中,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的制备方法中,所述液态培养基可为本领域常规的培育黄孢原毛革菌以获得其菌液的培养基,例如液态马铃薯培养基。
[0021]所述液态马铃薯培养基可为本领域常规的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例如购自Solarbio公司的型号为P9240液态马铃薯培养基。
[0022]其中,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的制备方法中,所述培育温度优选为36-38℃,例如37℃。
[0023]其中,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的制备方法中,所述培育优选为在摇床中进行培育。所述摇床的速度可为70-140rpm,例如80rpm或120rpm。
[0024]其中,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的制备方法中,所述培育的时间可为36-60h,例如48h。
[0025]本发明中,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中一般含有菌丝球,对于本发明而言,保证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OD值在1.5-2.5在范围内,所述菌丝球的直径可为0.5-1.5cm,例如0.8-1.2cm,再例如1cm。
[0026]本发明中,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的OD值优选为1.5-2,例如1.5或2。
[0027]本发明中,所述生物质载体可为本领域常规含有木质素的生物质载体,例如含有木质素的农作物废料。
[0028]其中,所述农作物废料可为本领域常规含有木质素的农作物废料,例如农作物秸秆和/或稻谷壳。
[0029]所述农作物秸秆可为本领域常规的农作物秸秆,一般是指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例如可为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菜、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通常为粗粮)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
[0030]本发明中,所述生物质载体可按本领域常规操作进行干燥、粉碎和灭菌等预处理。一般而言,可依次进行干燥、粉碎和灭菌处理。
[0031]其中,优选地,所述灭菌处理可为本领域常规的灭菌处理,例如120℃处理20分钟。
[0032]本发明中,所述生物质载体的湿度优选为30-40%,例如30%或40%,百分比是指水在所述生物质载体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比。
[0033]本发明中,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的体积mL和所述生物质载体的质量g之比优选为(1-1.2):10,例如1:10或1.2:10。
[0034]在本发明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生物修复材料的原料组合物中:
[0035]所述生物质载体为农作物秸秆和/或稻谷壳;
[0036]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的OD值为1.5-2;
[0037]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的体积mL和所述生物质载体的质量g之比为(1-1.2):10。
[0038]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生物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骤:将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和所述生物质载体混合,在液态培养基A中培育至菌丝体在所述生物质载体表面覆盖率>90%,即可;所述液态培养基A中包含KH2PO4和MgSO4·7H2O。
[0039]本发明中,优选地,所述培育在光照条件下进行。
[0040]本发明中,优选地,在所述黄孢原毛革菌菌液和所述生物质载体的混合物中喷施所述液态培养基A。
[0041]本发明中,所述KH2PO4在所述液态培养基A中的浓度优选为2-4g/L,例如3g/L。
[0042]本发明中,所述MgSO4·7H2O在所述液态培养基A中的浓度优选为1-2g/L,例如1.5g/L。
[0043]本发明中,所述液态培养基A还可包含本领域常规的培育黄孢原毛革菌菌丝球的其他组分,例如液态马铃薯培养基。
[0044]其中,所述液态马铃薯培养基在所述液态培养基A中的浓度优选为8-12mg/L,例如10mg/L。
[0045]本发明中,在所述液态培养基A中的培育的温度优选为24℃-31℃。
[0046]本发明中,在所述液态培养基A中的培育的时间可为10天。
[0047]本发明中,在所述液态培养基A中的培育过程中,培育的湿度优选为30-40%,例如30%或40%,百分比是指水在所述生物修复材料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比。
[0048]其中,在所述培育过程中,培育湿度的保持可通过喷施所述液态培养基A。
[0049]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方法制得的生物修复材料。
[0050]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所述生物修复材料在石油工业粽地的修复中作为石油降解剂的应用。
[0051]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0052]本发明所用试剂和原料均市售可得。
[0053]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0054]本发明利用黄孢原毛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urdsall)和生物质载体(例如农作物废料)构建得到生物修复材料,通过微生物与生物质载体的有机结合,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载体,其中的木质素为黄孢原毛革菌提供了其生长所需的营养。该生物修复材料对洋面溢油污染能起到阻挡溢油扩散的作用,并于降解后易于打捞进行后续处理,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石油污染物去除率≥70%,能够有效降解污染物质,提高了黄孢原毛革菌的石油降解能力。
附图说明
[0055]图1为实施例2步骤(1)中制备得到的黄孢原毛革菌菌球悬浮液(OD值为2)。
[0056]图2为实施例2步骤(3)中培养10天后形成的生物修复材料砖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57]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按照常规方法和条件,或按照商品说明书选择。
[0058]下述实施例及对比例中:
[0059]黄孢原毛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urdsall)购自北纳生物;
[0060]农作物废料秸秆为玉米秸杆;
[0061]马铃薯固态培养基购自Solarbio(P8931);
[0062]液态马铃薯培养基购自Solarbio(P9240);液态马铃薯培养基的市售状态为固体粉末状,10mg/L的液态马铃薯培养基是指以其固体粉末计,浓度为10mg/L;
[0063]OD值的检测方法为:取少量菌液润洗石英比色皿后,吸取适量菌液菌液约占比色皿体积的3/4,用UV-Vis测得其在600nm出的吸光度A,即为OD值;
[0064]液态培养基A的配制方法如下:将KH2PO4、MgSO4·7H2O和液态马铃薯培养基按照3g/L KH2PO4、1.5g/L MgSO4·7H2O和10mg/L的液态马铃薯培养基粉末的浓度混合即可,余量为水;具体操作如下:先以粉末配置再加水定容,称量3g KH2PO4、1.5g MgSO4·7H2O和10mg PDB粉末(液态马铃薯培养基粉末),溶于1L水中)。
[0065]湿度中的百分比是指水在各材料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比。
[0066]实施例1OD值为1.5的菌丝球液
[0067](1)将黄孢原毛革菌Pc(菌种来源于北纳生物公司)接种于马铃薯固态培养基中,光照条件下3-4天形成白色粉状分生孢子,无菌环境下将孢子转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中,在灭菌的三角烧瓶中充分分散后37℃120rpm振荡48小时,形成大小均一,直径约为1cm的乳白色菌丝球悬浮液(OD值为1.5),4℃保存备用。
[0068](2)将农作物废料秸秆(玉米秸杆)干燥后粉碎并混入稻谷壳,120℃灭菌20分钟待用,农作物混合物中加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保持其湿度维持在30%即可。
[0069](3)将Pc菌丝球液均匀地加入步骤(2)中的农作物肥料混合物中,每500g农作物混合物加入50mL步骤(1)中的OD值为1.5的菌球液,其中含有直径约为1cm的菌丝球,按照3g/LKH2PO4、1.5g/L MgSO4·7H2O和10mg/L的液态马铃薯培养基的浓度配制液态培养基A,取20mL液态培养基A喷施于菌丝球液与农作物废料的混合物中,光照条件下,24℃-31℃培养10天,期间通过添加液态培养基A使材料的湿度维持在30%。
[0070]实施例2OD值为2的菌丝球液
[0071](1)将黄孢原毛革菌Pc(菌种来源于北纳生物公司)接种于马铃薯固态培养基中,光照条件下3-4天形成白色粉状分生孢子,无菌环境下将孢子转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中,在灭菌的三角烧瓶中充分分散后37℃120rpm振荡48小时,形成大小均一,直径约为1cm的乳白色菌丝球悬浮液(OD值为2),4℃保存备用。
[0072](2)将农作物废料秸秆(玉米秸杆)干燥后粉碎并混入稻谷壳,120℃灭菌20分钟待用,农作物混合物中加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保持其湿度维持在30%-40%即可。
[0073](3)将Pc菌丝球液均匀地加入步骤(2)中的农作物肥料混合物中,每500g农作物混合物加入50mL步骤(1)中的OD值为2的菌球液,其中含有直径约为1cm的菌丝球,按照3g/LKH2PO4、1.5g/L MgSO4·7H2O和10mg/L的液态马铃薯培养基的浓度配制液态培养基A,取20mL液态培养基A喷施于菌丝球液与农作物废料的混合物中,光照条件下,24℃-31℃培养10天,期间通过添加液态培养基A使材料的湿度维持在30%。
[0074]实施例3黑暗条件
[0075](1)将黄孢原毛革菌Pc(菌种来源于北纳生物公司)接种于马铃薯固态培养基中,光照条件下3-4天形成白色粉状分生孢子,无菌环境下将孢子转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中,在灭菌的三角烧瓶中充分分散后37℃120rpm振荡48小时,形成大小均一,直径约为1cm的乳白色菌丝球悬浮液(OD值为2),4℃保存备用。
[0076](2)将农作物废料秸秆(玉米秸杆)干燥后粉碎并混入稻谷壳,120℃灭菌20分钟待用,农作物混合物中加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保持其湿度维持在30%即可。
[0077](3)将Pc菌丝球液均匀地加入步骤(2)中的农作物肥料混合物中,每500g农作物混合物加入50mL步骤(1)中的OD值为2的菌球液,其中含有直径约为1cm的菌丝球,按照3g/LKH2PO4、1.5g/L MgSO4·7H2O和10mg/L的液态马铃薯培养基的浓度配制液态培养基A,取20mL液态培养基A喷施于菌丝球液与农作物废料的混合物中,无光照条件下,24℃-31℃培养10天,期间通过添加液态培养基A使材料的湿度维持在30%-40%。
[0078]实施例4
[0079](1)将黄孢原毛革菌Pc(菌种来源于北纳生物公司)接种于马铃薯固态培养基中,光照条件下3-4天形成白色粉状分生孢子,无菌环境下将孢子转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中,在灭菌的三角烧瓶中充分分散后37℃80rpm振荡48小时,形成大小均一,直径约为1cm的乳白色菌丝球悬浮液(OD值为2),4℃保存备用。
[0080](2)将农作物废料秸秆(玉米秸杆)干燥后粉碎并混入稻谷壳,120℃灭菌20分钟待用,农作物混合物中加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保持其湿度维持在30%-40%即可。
[0081](3)将Pc菌丝球液均匀地加入步骤(2)中的农作物肥料混合物中,每500g农作物混合物加入50mL步骤(1)中的OD值为2的菌球液,其中含有直径约为1cm的菌丝球,按照3g/LKH2PO4、1.5g/L MgSO4·7H2O和10mg/L的液态马铃薯培养基的浓度配制液态培养基A,取20mL液态培养基A喷施于菌丝球液与农作物废料的混合物中,光照条件下,24℃-31℃培养10天,期间通过添加液态培养基A使材料的湿度维持在30%。
[0082]实施例5
[0083](1)将黄孢原毛革菌Pc(菌种来源于北纳生物公司)接种于马铃薯固态培养基中,光照条件下3-4天形成白色粉状分生孢子,无菌环境下将孢子转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中,在灭菌的三角烧瓶中充分分散后37℃120rpm振荡48小时,形成大小均一,直径约为1cm的乳白色菌丝球悬浮液(OD值为2),4℃保存备用。
[0084](2)将农作物废料秸秆(玉米秸杆)干燥后粉碎并混入稻谷壳,120℃灭菌20分钟待用,农作物混合物中加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保持其湿度维持在30%-40%即可。
[0085](3)将Pc菌丝球液均匀地加入步骤(2)中的农作物肥料混合物中,每500g农作物混合物加入60mL步骤(1)中的OD值为2的菌球液,其中含有直径约为1cm的菌丝球,按照3g/LKH2PO4、1.5g/L MgSO4·7H2O和10mg/L的液态马铃薯培养基的浓度配制液态培养基A,取20mL液态培养基A喷施于菌丝球液与农作物废料的混合物中,光照条件下,24℃-31℃培养10天,期间通过添加液态培养基A使材料的湿度维持在30%。
[0086]对比例1
[0087](1)将黄孢原毛革菌Pc(菌种来源于北纳生物公司)接种于马铃薯固态培养基中,光照条件下3-4天形成白色粉状分生孢子,无菌环境下将孢子转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中,在灭菌的三角烧瓶中充分分散后37℃120rpm振荡48小时,形成大小均一,直径约为1cm的乳白色菌丝球悬浮液(OD值为1),4℃保存备用。
[0088](2)将农作物废料秸秆(玉米秸杆)干燥后粉碎并混入稻谷壳,120℃灭菌20分钟待用,农作物混合物中加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保持其湿度维持在30%-40%即可。
[0089](3)将Pc菌丝球液均匀地加入步骤(2)中的农作物肥料混合物中,每500g农作物混合物加入50mL步骤(1)中的OD值为1的菌球液,其中含有直径约为1cm的菌丝球,按照3g/LKH2PO4、1.5g/L MgSO4·7H2O和10mg/L的液态马铃薯培养基的浓度配制液态培养基A,取20mL液态培养基A喷施于菌丝球液与农作物废料的混合物中,光照条件下,24℃-31℃培养10天,期间通过添加液态培养基A使材料的湿度维持在30%。
[0090]对比例2
[0091](1)将黄孢原毛革菌Pc(菌种来源于北纳生物公司)接种于马铃薯固态培养基中,光照条件下3-4天形成白色粉状分生孢子,无菌环境下将孢子转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中,在灭菌的三角烧瓶中充分分散后37℃120rpm振荡48小时,形成大小均一,直径约为1cm的乳白色菌丝球悬浮液(OD值为3),4℃保存备用。
[0092](2)将农作物废料秸秆(玉米秸杆)干燥后粉碎并混入稻谷壳,120℃灭菌20分钟待用,农作物混合物中加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保持其湿度维持在30%-40%即可。
[0093](3)将Pc菌丝球液均匀地加入步骤(2)中的农作物肥料混合物中,每500g农作物混合物加入50mL步骤(1)中的OD值为3的菌球液,其中含有直径约为1cm的菌丝球,按照3g/LKH2PO4、1.5g/L MgSO4·7H2O和10mg/L的液态马铃薯培养基的浓度配制液态培养基A,取20mL液态培养基A喷施于菌丝球液与农作物废料的混合物中,光照条件下,24℃-31℃培养10天,期间通过添加液态培养基A使材料的湿度维持在30%。
[0094]对比例3
[0095](1)将黄孢原毛革菌Pc(菌种来源于北纳生物公司)接种于马铃薯固态培养基中,光照条件下3-4天形成白色粉状分生孢子,无菌环境下将孢子转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中,在灭菌的三角烧瓶中充分分散后37℃120rpm振荡48小时,形成大小均一,直径约为1cm的乳白色菌丝球悬浮液(OD值为2),4℃保存备用。
[0096](2)将农作物废料秸秆(玉米秸杆)干燥后粉碎并混入稻谷壳,120℃灭菌20分钟待用,农作物混合物中加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保持其湿度维持在30%-40%即可。
[0097](3)将Pc菌丝球液均匀地加入步骤(2)中的农作物肥料混合物中,每500g农作物混合物加入100mL步骤(1)中OD值为2的菌球液,其中含有直径约为1cm的菌丝球,按照3g/LKH2PO4、1.5g/L MgSO4·7H2O和10mg/L的液态马铃薯培养基的浓度配制液态培养基A,取20mL液态培养基A喷施于菌丝球液与农作物废料的混合物中,光照条件下,24℃-31℃培养10天,期间通过添加液态培养基A使材料的湿度维持在30%。
[0098]对比例4
[0099](1)将黄孢原毛革菌Pc(菌种来源于北纳生物公司)接种于马铃薯固态培养基中,光照条件下3-4天形成白色粉状分生孢子,无菌环境下将孢子转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中,在灭菌的三角烧瓶中充分分散后37℃120rpm振荡48小时,形成大小均一,直径约为1cm的乳白色菌丝球悬浮液(OD值为2),4℃保存备用。
[0100](2)将农作物废料秸秆(玉米秸杆)干燥后粉碎并混入稻谷壳,120℃灭菌20分钟待用,农作物混合物中加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保持其湿度维持在30%-40%即可。
[0101](3)将Pc菌丝球液均匀地加入步骤(2)中的农作物肥料混合物中,每500g农作物混合物加入20mL步骤(1)中OD值为2的菌球液,其中含有直径约为1cm的菌丝球,按照3g/LKH2PO4、1.5g/L MgSO4·7H2O和10mg/L的液态马铃薯培养基的浓度配制液态培养基A,取20mL液态培养基A喷施于菌丝球液与农作物废料的混合物中,光照条件下,24℃-31℃培养10天,期间通过添加液态培养基A使材料的湿度维持在30%。
[0102]对比例5不加KH2PO4和MgSO4
[0103](1)将黄孢原毛革菌Pc(菌种来源于北纳生物公司)接种于马铃薯固态培养基中,光照条件下3-4天形成白色粉状分生孢子,无菌环境下将孢子转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中,在灭菌的三角烧瓶中充分分散后37℃120rpm振荡48小时,形成大小均一,直径约为1cm的乳白色菌丝球悬浮液(OD值为2),4℃保存备用。
[0104](2)将农作物废料秸秆(玉米秸杆)干燥后粉碎并混入稻谷壳,120℃灭菌20分钟待用,农作物混合物中加入液态马铃薯培养基,保持其湿度维持在30%-40%即可。
[0105](3)将Pc菌丝球液均匀地加入步骤(2)中的农作物肥料混合物中,每500g农作物混合物加入50mL步骤(1)中OD值为2的菌球液,其中含有直径约为1cm的菌丝球,按照10mg/L的液态马铃薯培养基的浓度配制液态培养基A,取20mL喷施于菌球液与农作物废料的混合物中,光照条件下,24℃-31℃培养10天,期间通过添加液态培养基A使材料的湿度维持在30%。
[0106]效果实施例1
[0107]取实施例1-5、对比例1-5制备得到的生物材料,测定其石油降解率。
[0108]测定方法为重量法测定油含量,具体方法如下:
[0109](1)将含有石油的海水50mL(该海水中含油量为50%,百分比是指质量百分比)用10mL正己烷萃取2次,收集合并上层有机相,经旋转蒸发和50℃烘干,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恒重,称重为M0;
[0110](2)将含有石油的海水50mL(该海水中含油量为50%,百分比是指质量百分比)与制备完成的生物修复砖块(实施例1-5、对比例1-5步骤(3)中制备得到的生物材料)分别共培养5天后,采用步骤(1)中相同的处理后称重计为M;
[0111](3)以实施例1-5、对比例1-5中不接种Pc菌丝球液的生物材料复合物经上述步骤处理为对照;具体地:
[0112]将含有石油的海水50mL(该海水中含油量为50%,百分比是指质量百分比)用10mL正己烷萃取2次,收集合并上层有机相,经旋转蒸发和50℃烘干,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恒重,称重为Mc0(对照样处理前石油的质量(g));
[0113]将含有石油的海水50mL(该海水中含油量为50%,百分比是指质量百分比)与实施例1-5、对比例1-5中不接种Pc菌丝球液的生物材料复合物分别共培养5天后,采用步骤(1)中相同的处理后称重计为Mc(对照样处理后的残油质量(g))。
[0114]除油率按式(1)计算:
[0115]η=((M0-M)-(Mc0-Mc))/M0×100% (1)
[0116]式(1)中,M0为样品经生物砖块处理前石油的质量(g);M为样品经生物砖块处理后残油的质量(g);Mc0为对照样处理前石油的质量(g);Mc为对照样处理后的残油质量(g)。
[0117]具体数据如下表1所示。
[0118]表1
[0119]编号石油污染物去除率(除油率)实施例180%实施例295%实施例370%实施例475%实施例590%对比例129%对比例227%对比例321%对比例48%对比例512%